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追挽游大夫叔翰 南宋 · 李吕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大夫古君子,不可今人求。
蝇营鄙世态,贪吟口不休。
一朝膺事任,卓尔茂勋猷。
此道今已远,天乎公首丘。
德骥篇 南宋末 · 孙岩
西家白马如曳练,东家赤马如驱电。
时时并辔刷长鞦,羞杀分飞伯劳燕。
白马不防牛有角,惨甚兵间中矛槊。
不出能令赤马疑,隔巷来奔初不约。
踌躇血地嘶鸣哀,悲风飒飒惊条枚。
皦然德骥非凡材,牧人驱迫去复回。
物于俦匹且如此,何况世间贞信士。
管仲败馀勤鲍叔孝章厄极悲文举
茂弘将坐白其忠,叔翰当收脱之死。
乞兵欲赴雍丘危,突围竟雪都昌耻。
虽云志计有伸屈,至今挠弱闻风起。
利灾乐祸无故情,东家无恙汝得乘(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五○)
邓侍御给事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二、《橘山四六》卷八
号传涣发,诏许涂归。
秋严铁柱史之威,宪纲肃肃;
夕正青琐郎之拜,文采飘飘。
上所亲除,识者相庆。
恭惟某官学穷六家之要,文起八代之衰,正色当朝,直声盖世。
仲山不畏彊禦,谁云刚则吐之;
伯夷能立懦夫,自是圣之清者。
以皇极之道平国政,以中兴之策赞庙谟,故善士至于眉伸,而强敌可以口伐。
屈乌府先生之重,跻黄门要地之荣。
敷奏何私,方观有事于殿内;
讲学惟旧,肯陈非道于王前。
日接恩辉,风生从路,畀以权而甚重,究其用而必宏。
如先朝张泳封还诏书,尚以枢臣而兼领;
若有唐李藩批却制敕,遂闻相位之继登。
今属名公,复寻故事。
某志尘结草,迹滞守株,阻窥数仞之高,惊听十行之宠。
摇玉佩趋金殿,方见遇于明时;
牛刀割鸡城,尚垂怜于故吏
喜深无斁,言拙奚殚。
癸酉五月二十二日入直奏事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四四、《西山文集》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右编》卷七、《续宋宰辅编年录》卷七
臣伏观陛下更化之始,首下明诏求直言,又诏近臣请对论事,荐绅士夫如闻震霆,如睹白日。
臣时备官太学,窃语同列,以为自今言路大开,将复见祖宗盛时气象矣。
而五六年来,士风选愞,无以大异前日,臣窃惑焉。
盖尝历观往昔言路壅塞之由,大抵起于人主好自用、大臣好自专而已。
自用则视天下之人皆莫己若而恶人之言,自专则举天下之事唯所欲为而忌人之言。
今陛下恭己责成,未尝有自用之失,大臣虚心无我,未尝有自专之私,而群臣观望,莫敢尽言者,陛下亦尝察其故乎?
盖自权奸擅政十有四年,谀佞成风,日以浸甚。
然其始也,朱熹、彭龟年以抗论逐,吕祖俭、周端朝之徒以上书斥,当时近臣,犹有争之者,正如始病之人,气血虽伤而未至甚惫也。
其后吕祖泰之贬,非惟近臣莫敢言,而台谏且出力以挤之,则嘉泰之疾已深于庆元矣。
又其后也,盗平章军国之名,起边陲干戈之衅,非独举朝莫敢言,虽布衣韦带之士,求一如祖泰者亦不可得,是开禧之疾又深于嘉泰矣。
风俗至此,已成膏肓,救药扶持,岂易为力!
诚使更化之初,一时群贤皆得以忠言自奋,则精神丰采,犹可渐还,而曾未兼旬,遗补之官,以言罢职,是疾方小愈而遽以酒色伐之矣。
若是而欲起嘉泰开禧之沈痼,其可得乎?
自时厥后,傅伯成谏官论事去,蔡幼学词臣论事去,邹应龙、许奕又继以封驳论事去。
方其去也,陛下皆华之以美职,畀之以大藩,视昔斥逐言者之时固大异矣。
然人之常情,易媮难勉,彼见是数人者非能大有所矫拂,已皆不容于朝,未免妄疑陛下真有讳言之意,故宁默默以自全,不肯譊譊以贾祸。
侍从之臣以己见求对,故事也,今或旷岁弥年而不一举职者矣。
集议各贡所闻,亦故事也,今或阁笔相视而不措一词者矣。
设有大安危、大利害,群臣喑默如此,岂不殆哉?
臣今欲为陛下言者三。
一曰勤访问。
臣自获侍清光,每见陛下延纳群臣,温恭有礼,然从容咨访,罕闻玉音,记注所书,寂寥无几,岂皆不足以上承清问乎?
又閒遇两班,多从隔下,既进复却,或至再三,陛下虽未必厌闻人言,群臣或得以妄议圣德。
臣愿自今昕朝赐对,时出圣训,访以民生疾苦、朝政阙遗,仍诏宾赞之臣,虽有两班,皆令宣引,则下情可通而上听无壅矣。
二曰广谋议。
臣闻古者大事谋及庶人,翕然大同,乃底元吉
比年政令之间,或有更革,往往过为秘密,不暇参酌群言,计虑固曰精详,本末岂无未究?
有如楮币、盐钞,尤为民命所关,而更张独决于庙谟,献替靡闻于群下。
傥凡皆若此,欲事无遗策,其可得哉?
臣愿陛下以帝尧稽众为心,以汉廷杂议为法,俾人得自竭,则令无不臧矣。
三曰明黜陟。
唐宪宗以忠直用李藩,以循默去郑絪,迄成中兴之烈,而宰臣裴垍尤能奖励尽言。
拾遗独孤郁等因迁致谢,独责严休复曰:「君异夫二人孜孜献纳者」。
休复大惭,故论者至今称宪宗为盛君,而裴垍为贤相。
间者一二小臣以奏对剀切旋被奖拔,亦足以明示好尚矣。
臣愿推广此意,凡向以言事去国者,察其用心之忠,勿使久外。
左右近臣尽诚献替者,当如宪宗之擢李藩,媕阿苟容者,如裴垍之责严休复,使人知忠鲠可尚而谀悦可羞,则元和之盛,何难致之有!
臣以孤生,蒙陛下擢掌内命,四年于兹,近复叨尘误恩,进侍螭陛,有怀弗吐,臣罪奚逃,故于进对之初,不敢毛举细故以塞责,辄冒昧极陈其愚,惟陛下垂听。
取进止。
唐故使持节歙州诸军事歙州刺史赐绯鱼袋陆君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
君讳傪。字公佐吴郡人。曾祖某。某官。考某。某官。君早孤。与兄隐居于越。有佳山水。率子弟耕汲于其中。日修桑门之法。摈落人事。贞元初。兄既殁。始为宗姻士友所强。慨然有应知己之心。繇试左环卫。历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里行黔中。又以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佐浙东。凡四居宪职。介二方伯。皆有直声休利。邦人宜之。十二年。所从既罢。继之者再至。率以重礼礼君。终不能屈。非所乐而不苟合故也。朝廷宗公贤大夫多悦其风。十六年徵拜祠部员外郎。居二年。执事者上言其才。请为剧曹。会东方守臣二千石之缺。天子方加恩元元。循责吏理。面命执事曰。诚如是。姑使为郡。须其报政。縻以好爵。遂拜歙州刺史。在途发疡。夏四月二十日。卒于洛师。享年五十五。夫人河东柳氏。殿中侍御史并之息女。才淑有贤行。长子某。年在羁贯。嗣子某。未离褓抱。夫人既得卜吉。且以孤藐之词。请表墓于父友。故鄙夫泣书于寝门之外而不让云。君峻而通。直而和。偫而不党。至若流俗之龌龊。细人之姑息。屑屑汲汲之态。不萌于胸中。器度夷远。英华发外。居常无怵迫。临事有风节。同心定交。造次以文。评议鉴裁。精明不惑。从善亲仁。发于肺肝。文章宏朗。有作者风格。学不为人。与古为徒。向使登其年。充其量。束带公朝。其骨鲠魁垒之士欤。常与故虔州刺史陇西李公受右补阙安定梁宽中礼部郎中京兆德符右补阙广平刘茂秘书郎赵郡李叔翰方外士右谕德博陵崔公颖暨予友善。嚱夫。相视莫逆。行二十年。洪范之攸好德。儒行之远相致。今则已矣。可胜恸也耶。时贞元十八年岁直鹑首秋七月甲子。镂坚石而铭曰。
皦皦陆生。
中和粹清。
直如朱弦。
洁如白珩。
或默或语。
不将不迎。
如何斯人。
晻忽冥冥。
蚩蚩下辈。
戬谷或丁。
煜煜芳兰。
严霜飘零。
命不可问。
死不可作。
呜呼陆生。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使持节梓州诸军事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静戎军等使上柱国长乐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赠吏部尚书冯公神道碑铭 唐 · 王起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三
唐开成元年岁在执徐十二月三日
检校礼部尚书东川节度使长乐公享年七十薨于位。
天子不视朝一日。
赠以天官之秩。
是月。
公之丧归于西都
其来也。
梓潼之人。
如亡顾复。
其至也。
京师之人。
咸嗟殄瘁。
其亲戚号于中唐而邻里感。
其朋友恸于外寝而搢绅吊。
咸以公孝友忠信。
清廉正直。
伟度
可以韬当世。
弼谐远略。
可以经大邦。
而位不充量。
才屈于算。
斯所以感人深矣。
其明年五月
克葬于京兆万年县崇道乡白鹿原
从先人茔。
礼也。
既葬。
其孤累然泣血。
以公勋伐德善之状。
请被于文。
而刻此石云。
公讳宿
字拱之
冀州长乐人
光禄勋奉世廿五代孙也。
光禄勋立功于汉。
其下十四叶立国王燕。
是为昭成皇帝
其下七叶至五代乌氏侯。
讳早惠□隋为隰州司户
皇朝为婺州常山
常山高祖皇婺州曹掾讳文俭
曹生曾祖茂才高第括州松阳讳道仪
阳生大父文林郎宋王府记室参军礼部员外郎讳嗣
员外先府君南昌新安郡长史尚书左仆射讳子华
咸以茂德
光耿史牒。
仆射天宝中
明皇以四子列学官
时与计偕。
一鸣上第。
藏器不耀。
以孝节闻。
享年八十。
累赠尚书左仆射
先妣彭城刘氏。
成都府参军沔之女。
嫔则母范。
惟家之肥。
累赠彭城郡太夫人
公即仆射元子也。
奇伟倜傥。
与人诚直。
言无诡随。
行不苟合。
望之也长戟森于武库。
即之也大圭植于琼田。
丱岁侍仆射府君庐于员外府君之墓左。
有灵芝产于埏隧。
白兔扰于松槚。
仆射恶其显异。
抑而不言。
识者咸谓纯孝殊祥。
又重之以阴德。
其门必大也。
弱冠以工文硕学称。
年廿六举进士
是时明有司即兵部侍郎陆公贽其人也。
又应宏词科
百步穿叶赋。
虽为势夺。
而其文至今讽之。
后生以为楷。
巳而有志于四方。
历东诸侯。
为彭门仆射张公建封所器异。
因表为试太常寺奉礼郎
节度巡官
张公杰迈简达。
尊贤礼能。
幕府始建。
偫彦翘首。
与公同升者李藩韩愈之伦。
皆诸侯之选。
及公曳裾之后。
有置醴之遇。
其书檄奏记
公皆专焉。
及张公寝疾。
公常出入卧内。
献替戎事。
一军感其诚明。
迨其薨落也。
武夫感义
闾里怀慕。
蚩蚩汹汹。
无帅乃乱。
立其子愔。
称留后焉。
未王命也。
先是李师古之叛也。
其将李洧徐方效顺。
至是师古将伐有丧。
且复故地。
公内则整训叛徒。
明利害之乡。
外则移檄敌人。
示逆顺之理。
卒能寝师古之谋。
徐方之乱。
卫监戎于锋刃之上。
免阖境于磔裂之势。
公之力也。
而终身杜口。
不言定徐之功。
议者高其不伐。
及德宗以愔得众。
因而善之。
表公为留后判官
金吾卫兵曹
公以危邦是戒。
倚门方切。
乞归江左
以奉色养。
巳而越师潜章。
请置阃幄。
大理评事
徐之军吏惜公之去也。
继公职者害公之也。
合为他诬。
泉州司户
公得丧不形。
以诗书自娱。
岁馀移□州司户
太夫人终堂。
孺慕柴毁。
阽于灭性。
丧复。
常从事浙右。
徵拜宪府监察。
太常博士
凡为国家定谥。
皆□善贬恶。
不吐不茹。
时人伟其文而与其直。
虞部员外郎
丁先府君艰。
栾枝在疚。
哀礼皆极。
既祥。
都官员外郎
宪宗时
吴元济淮西叛。
相国裴公东征。
于是妙选廷臣。
幕中□由是表公为彰义军节度判官
于是有朱绂银章之锡。
西平
酬劳报功。
比部郎中
为持权者所忌。
韩文公愈京师迎佛骨。
上疏切谏。
忌公者因上之怒也。
诬公实为之。
出刺歙州
先是中书舍人缺。
佥谓公之述作。
动合谟训。
纶言之任。
旦夕待迁。
一麾出守
偫情大骇。
公则神怡气畅。
视亏若成。
此则老氏之齐宠辱。
令尹无喜愠也。
在歙周岁。
锄兼并。
矜寡
有襦裤谁嗣之谣。
徵拜刑部郎中
兵部郎中知制诰
时问罪河朔
书命叠委。
公应用神速。
不能自休。
词理典奥。
文采焕逸。
大凡六百馀章。
为染翰者程准。
天子以深州刺史牛元翼纳忠效顺。
诏除襄州节度使
时重围不解。
未克之官下。
江汉上游。
舟车四会
久虚统帅
弛紊由之。
因思文武全德。
姑摄其任。
上曰。
侍臣有魁岸奇表珥貂蝉者为谁。
丞相以公对。
上曰。
岘南留务
斯人可矣。
爰命金印紫绶。
官相宪丞倅□以□□之下车则军旅安□闾里清宁
元翼自□内来。
诏公归□□又或愿借子翼
且留一年。
或追送君□有逾百里。
其遗爱在去。
有如此者。
即日拜中书舍人
妄为飞语□中□改为太常□□□□□迁散骑常侍
□□□□□□直□□□之士□□□□□□试第其上下得人之□□为至公迁华州刺史
以州名犯先公讳。
固让不拜。
复□□加集贤殿学士
□□□□同之阻命于□□也王□兴(阙二十一字)(阙七字)之臣有才者宣抚之。
择使数辈□□□之事公以食君之禄。
危事不□急国之□□□尽心遂□□政□□□□属虐暑溽雨泥行谷宿□□险阻(阙八字)不言□由是出入□□□□□□危者安之。
□者勇之。
棣城□□公□□助其□□事国有如此者矣。
三川浩穰。
尹正斯□时□之□□公□理及□□必信赏必罚。
人急吏□□著无□兼并□必□□□□□□部曲□□□□□有□□为□吏□□□□□□于杖下(阙十二字)禁止再□报政行工部侍郎(阙十五字)曹郎议□□公以□路□以诛□□□□□□之□□□以为得(阙十二字)格后敕五十卷□百(阙七字)兵部侍郎进爵为公会众□□□□上(阙四字)之忠重推毂之□□检校礼部尚书使持节梓州诸军事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静戎军等使上柱国公□节□临整□□纪外□□□内□□毗推赤心于三军之腹而□郡以六□□□礼乐修明苛□用去(阙四十二字)国人□□心太和初□师□□南□入寇抵于□□犬掠而□公以善□不□□□□□随则无惠安(阙三十七字)上问之曰。
守土之臣。
当如是乎。
岂□山镇一方亦可波及他□诏用□□□□巫之□□□□□公(阙四十二字)尝一旦天助十万钱于我家。
故乡人号为孝冯家
吾今寿登□□位列方面。
阴德之□其可诬乎(阙四十七字)
重□家□□□之以□□□□曰命之短长天□□□之□□□□□吾不□也(阙五十六字)天下表其(阙八字)贞百。
李藩门下侍郎平章事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六
皇王理本。系于辅弼。
内以熙庶绩。釐百工。
外以抚四夷。式群后。
三五巳降。崇替繇之。
朕祗丕图。思厎于道。
夙夜惟厉。登延俊贤。
若涉大川。俾作舟楫。
朝散大夫给事中上柱国李藩。天钟粹美。
气禀清英。信在言前。
行为人表。蕴经邦之识度。
发自明诚。见理道之本根。
郁为公器。学探旨奥。
文以忠贞。大玉斯宝于东序
朱弦可荐于清庙。广则难挹。
刚则有容。处众无溷其风标。
在险尝推其名节。累登华署。
克赞弥纶。擢授左丞
专闻駮议。永惟股肱之任。
翼亮是资。必求其人。
岂限常次。黄枢选重。
佥曰宜之。爰举朝章。
式副公望。于戏。
尔惟率正。邪罔不惩。
惟匪躬直诚。可以事上。
秉钧平施。可以致和。
毗予一人。允理三事。
懋乃攸绩。永孚于休。
朝议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紫金鱼袋。
李藩宏文馆大学士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六
朕思欲恢宏大化。
登乎洽平。
翔声朔于鬼区。
焕日月于黄道。
士网开而万宇垂泽。
太阶峻而百神受职。
叶于梦卜。
天其赉予。
朝议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藩
德宇凝粹。
神襟超旷。
量宽而不入粗滓。
理当而不留枝叶。
行治古之道。
为君子之儒。
温然玉容。
流竞斯远。
絜矩以居正。
开诚以纳忠。
起文章之废滞。
通天下之和惠。
内则褒美良能。
塞邪枉之路。
外则销铄灾患。
宁黔首之艰。
广予聪明。
益良厚。
言念报礼。
发乎深衷。
爰加书圃之职。
用饰贤人之光。
宠灵斯重。
汝其敬之。
可兼宏文馆大学士
馀如故。
李藩太子詹事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六
爰立辅臣。
以熙庶绩。
聿膺其任。
是亦难能。
至于明用舍之宜。
全始终之道。
兹惟大体。
宁忘予怀。
中散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藩
早以学行。
闻于缙绅。
洎升朝端。
克慎素履。
顷者拔于非次。
列在钧衡
是宜直己以佐时。
匪躬而纳诲。
用副明奖。
越于常伦。
而授任巳来。
再逾年序。
夙夜之勤虽著。
弼谐之效未孚。
将何以允至公之求。
成天下之务。
宜辍黄枢之重。
尚居端尹之崇。
尔其勉之。
式谓优礼。
可守太子詹事
散官勋赐如故。
乙为给事中制敕有不可者遂于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乙曰别以白纸乃是文状岂曰批敕耶有司劾以非事君之道无人臣之礼秘阁试判词之八)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四、《武溪集》卷一二
事协谋猷,固宜将顺;
职居封驳,安可依违。
若毫釐之有差,在弥缝而必正。
茍责事君之礼,盍先体国之诚?
乙才可兼人,位未充量。
青琐要务,既践夕郎之班;
黄纸除书,或涂兼相之字。
庶昭骨鲠,以备箴规。
初启紫泥之封,未敢奉诏;
若连白状之尾,不如无书。
虽天语之已宣,在朝论之必振。
慎其出令,诚无反汗之期;
勤于献可,奚惧犯颜之责。
傥从吏议,恐昧国经。
且王言如丝,自存于纲纪;
而臣心若水,那效于脂韦。
异诡随而自居,岂忠亮而为罪。
汉代或旌于肃奉,唐家亦美于封还。
李溪之白麻,诚为沮事;
叔翰之黄敕,难废泣官。
当许直臣,无拘局节。
燕子楼 清 · 金衍宗
 押有韵
尚书彭城,军民乐康阜。
推官昌黎,文章重山斗。
李藩许孟容幕府相左右。
治法与征谋,所赖出众手。
惟公能好贤,好贤诚何负。
后堂列丝竹,下陈充箕帚。
旦夕归山丘,歌舞属谁某。
何图一蛾眉,乃与争不朽。
楼居十一年,箧衍三百首。
偶感舍人诗,从容用自剖。
恐以是累公,不然从死久。
益公尚书名,乐道在人口。
呜呼关诚贤,匪直节不苟。
古者儿女情,义勿取太厚。
内人皆失声,旷礼执其咎。
诵关之所言,识不敬姜后
至今一角楼,永为燕子有。
丈夫志千秋,登斯得无忸。
白杨祇作薪,红粉孰与寿。
大义知废兴,古墓王陵母
安平公兖州杜胜等四人充判官 其三 李藩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二
右件官文囿驰声。宾阶擅美。
口含言瑞。身出礼门。
前任巳奏为判官。驭下而和易不流。
临事而贞方有执。今臣移参国用。
务切军需。实假平均。
以同计画。伏请赐守本官充臣观察支使
大中大夫敷文阁待制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郪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姚希得明堂恩进封开国子食邑二百户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一四、《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三
小心而事上帝,既享于合宫
大赉而富善人,可遗于分阃?
载稽旧典,溥锡徽章。
具官某禁省名臣,藩宣重德。
李藩批敕,屡奋笔以回天;
裴度视师,盍联镳而向阙。
属勤弄印,颁尔建才。
麟符为诸镇之雄,鲸浸无一波之警。
妖氛尽扫,熙事告成
缅怀宣力之臣,宜在均釐之数。
噫!
骏奔清庙,奉璋阻列于誉髦;
凤集颍川,选表莫先于太守
姑钦馂惠,嗣有褒纶。
可。
时议六篇 其一 蔽主上 南宋 · 高登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九
臣闻不乐因循而惮改作,然后可与有为;不喜软熟而忌切直,然后可与尽忠。故古人之事君也,量而后入。仰惟陛下鼎新庶政,谦受谠言,宵旰皇皇,惟恐宿弊之未尽除,而下情之未上达,此微臣得以竭其愚而不知其他也。臣观政治之大、方今最急者,不过曰贤才未用,国计未足,兆庶未宁。贤才未用,有蔽主者焉,二府容具位之臣,盈廷多罔上之议是也,作《蔽主》上下篇;国计未足,有蠹国者焉,太仓耗冗食之兵,良田赡游手之民是也,作《蠹国》上下篇;兆庶未宁,有害民者焉,冗官起贪残之念,募役长戕贼之奸是也,作《害民》上下篇。论蔽主期以寤主,论蠹国期以益国,论害民期以安民。惟陛下不以人废言,非独臣之幸,实社稷天下之幸也。
何谓二府容具位之臣?
盖天下安危治乱系此二三君子,朝夕所以议大政事、大兵戎,岂可使之庸碌备数其间?
宰相避形迹而甘与并列,谏官畏权势而不敢抗论,则是陛下之聪明壅蔽甚矣。
惟天下之人以为不可,而臣为陛下言其不可。
唐宪宗尝以平章事郑絪循默取容,罢为太子宾客
给事李藩忠直,擢代之。
又尝以李吉甫、李绛素争论,而权得舆居中无所可否,罢守本官。
噫,中兴唐室者,宪宗也。
陛下欲振中兴之业,独不效明主之英断乎?
且以前日叛卒一事言之。
首谋者宰相也,参政枢密不与也。
参政参大政事者也。
枢密本兵柄之地,若不预议,是具位也,若预议焉,是败事也。
若预议而议不合,则当固执,而不可诡随,不然有去位而已。
二者无一而可,则臣之言,陛下亦可少悟矣。
代贺苏给事 南宋 · 崔敦礼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一、《宫教集》卷一一
辍自谏垣,晋登禁琐。
夕批敕尾,论愈切于囊封;
朝奏殿中,地益亲于伏閤。
眷任之意方笃,正大之言可行。
邮音传闻,舆颂交作。
恭惟某官禀天刚粹,负地直方
挺挺丰规,足廉顽而立懦;
堂堂正议,每距诐而放淫。
风烈不坠于家声,智略深承于睿眷。
将罄谋猷之告,更跻论駮之司。
元素多仁人之言,愿闻尔矣;
叔翰宰相之器,众窃迟之。
某久托馀光,欣闻成命,属谨官箴之守,莫陪贺笏之趋。
朝有直臣必太平,敢先士论之庆;
国多君子未可议,益知主势之尊。
道德真经集解序说淳祐六年十二月 南宋 · 董思靖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八
《史记》列传曰:「老子者,楚苦县濑乡曲仁里人也(苦音怙,县本属陈,因楚灭陈,故属楚,即今之亳州真源县也,濑或作厉。杜云:濑水出其西,故以名乡。)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盖尝适周问礼焉(《礼记·曾子问》郑氏注曰:「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与孔子同时。」疏云:「老聃,即老子也。」《说文》云:「聃,耳曼也。」《后汉·窦章传》注云:「老子为守藏史,复为柱下史。」《道藏玄妙玉女内传》其略云:玉女自九天降为天水尹氏女,适李灵老君,于殷阳甲十七年乘日精化流珠入玉女口中,已而孕,历八十一年,以武丁九年降诞。文王西伯时召为守藏史。故《论语》郑玄注云:「老、彭,商之贤大夫也。」疏云:「老是老聃也。」武王时迁为柱下史成康之时尚为柱史昭王时乃去官,故魏明帝《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唐博士吴扬昊云:「既生商日,复仕周时。计其始终,乃历千载。」此皆举其成数也。按《实录》云:自商武丁九年周赧王九年升昆崙、还紫微上宫之时,计九百九十六年。《史记》曰:或云百六十岁,或云老子在代二百馀年,乃入流沙。此以孔子时人斟酌其岁数,不能知其实,所以每事言「盖」言「或」,及云「莫知所终」。)
故《家语》云: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等语,于是孔子发「犹龙」之叹。按《混元实录》:昭王时出关,穆王元年中夏平王东迁复出关,至西海校仙再还中夏,此问礼及五行等事,乃敬王十七年也。)」。
老子居周,久之不得以行其道,乃去周,寻欲西化异俗,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所终尹喜字公文盩厔县龙乡闻仙里人也。少好坟索,善天文秘纬,尝结草为楼,仰观乾象。康王朝为大夫,后召为东宫宾友,昭王时因瞻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函谷关而西,乃求出为关令,王从之。至关,乃曰:「夫阳数极九,星宿值金,岁月并王,法应九十日外有大圣人经过京邑。」先敕关吏孙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车服异常者,勿听过。」预斋戒,使扫道烧香以俟。是时,老君昭王二十三年五月壬午驾青牛车,薄版为隆穹,徐甲为御将,往开化西域至七月十二日甲子,果有老人皓首聃耳,乘白舆,驾青牛至,吏曰:「明府有教,愿翁少留。」乃入白喜,即具朝服出迎,叩头邀之。老君逊谢至三,尹曰:「去冬十月,天理星西行过昴,今月朔,融风三至,东方真气状如龙蛇而西度,此大圣人之徵。」于是为留官舍,设座,行弟子礼。乃辞疾去官。十二月二十五日奉邀老君归其家,二十八日,授以五千言至次年四月二十八日,于南山阜辞决升天,戒以千日外寻吾于青羊之肆,至二十七年会于蜀李太官家。是时诸天众仙浮空而至,老君乃敕五老上帝等授《玉册金文》,赐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赐紫服、芙蓉冠等,从游八纮之外也。)
谓之老子者,盖生而白首,亦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道德经》者,其文载道德之旨,而可以常由也。
《唐艺文志》曰:天宝中,加号《老子玄通道德经》云玄序曰:「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班固载《老子传说》傅氏三十七篇,邻氏四篇,徐氏六篇,刘向四篇。杜光庭云: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严遵《指归》,魏王弼何晏郭象钟会孙登晋羊祜、裴处思、苻坚时沙门罗什后赵佛图澄僧肇梁陶弘景后魏卢景裕刘仁南齐顾欢灵仙人、秦杜弼、宋张凭梁武帝梁简文帝、张嗣、梁道士臧玄静、孟安期孟智周、窦略、陈道士褚柔、道士李播、刘进唐魏徵傅奕、杨上善、贾至王光庭王真仙人、胡超道士宋文明、尹文操、韦录、王玄辨、尹愔徐邈、何思远、薛季昌、王鞮、赵志坚、车惠李荣、黎元兴、张慧超龚法师、任太玄、申甫张道成玄英、符少明。《唐艺文志》又有安丘望之、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释惠严、惠琳、义盈、梁旷树、李允愿、陈嗣古、冯廓、玄景先生、杨上器、韩杜、贾大隐辟闾仁谞刘仲融、王肃、戴诜、玄宗卢藏用邢南和、冯朝隐、白履忠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吴善经、孙思邈李含光,凡四十家。而藏中所存李约、贾清夷、王顾杜光庭等,皆唐人,且不著于志,始知所录犹有未尽,惜名存书亡者十盖八九。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应太阳之极数,上经三十七章,法天数奇,下经四十四章,法地数耦。刘歆《七略》云:刘向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而葛洪等又加损益,乃云天以四时成,故上经四九三十六章,地以五行成,故下经五九四十五章,通应九九之数。清源子刘骥曰:「矢口而言,未尝分为九九章也。」严遵以阳九阴八相乘为七十二,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王弼合上下为一篇,亦不分章。今世本多依河上章句,或总为上下篇。广川董逌云:「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庙中。」玄宗《释题》云:「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经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然其末又云:「是知体用互陈,递明精要,不必定名于上下也。」江袤云:「余昔于藏书家见《古文老子》,次序先后与今篇章不伦,亦颇疑后人析之也。」玄宗司马子微三体写本,有五千三百八十字。傅奕考覈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妾冢得之;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士仇岳传之。三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与韩非《喻老》相参。又洛阳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六百一十,或三百五十五,或五百九十,多少不一。《史记》云五千馀言,但不满六千,则是矣。今云五千文者,举全数也。彭㭒《皇宋集注》有政和御注、道士陈景元、司马温公苏文定公辙王荆公安石王雱陆佃刘概刘泾、仙姑曹道冲、马蹄山达真子、了一子、李文和陈象古、叶梦得、清源子刘骥朱文公熹黄茂材程文简公大昌林东邵若愚。而倪文节公思、高士徐知常等注亦未尽录。)
大抵老子之道,以清净无为自然为宗,以虚明应物不滞为用,以慈俭谦下不争为行,以无欲无事不先天以开人为治,其于治身治人者至矣。
如用之,则太古之治可复也(《前汉·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欧阳修《崇文·总叙》云:「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
以其所值之时,俗尚文胜,淳朴之风无复存者,而老子纯素之道,与时偕极,必待感而后应,故不得位以推是道于天下,盖知夫时数之有所忤也。
然终不能恝然于其道之无传,是以有教无类,且而眷眷于西方之异俗,则其悯当时、虑后世之心何如哉!
犹幸斯文不坠,故西关伺驾,东鲁见龙,而书与言之尚存也。
河上丈人、黄石公、乐臣公、盖公之徒,盖能究其旨而体之,敛厥用于一身,则在我之天下已羲皇矣。
及其道之有所授,则孝文以之为君,子房以之佐汉,曹参以之相齐,果能通一脉于苛秦之后,吁!
亦验也。
然使又有进于是,如其人羲皇之,则羲皇矣。
或者见是书词意含洪宽大,而不知致察于虚极静笃之时,存乎体之至严至密者,以为庶政庶事之本,乃徒务为闷闷若昏之量,而习弊反堕于优游姑息,遂有清虚不及用之讥,故不经而子视之。
呜呼,惜哉文中子曰:「清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子之罪也。」朱文公曰:「晋时诸公只是借他言语来盖覆那灭弃礼法之行耳,使其心下污浊纷扰,如何理会得老子底意思。」《旧唐书·宪宗纪》李藩对曰:「《老子指归》与六经无异。」唐兵部李约云:「世传此书为神仙虚无言,不知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尔。」故太史公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不为无见也。)
是经大义,固已见于诸家,然或病其无所折衷。
仆昏蒙晚学,过不自量,辄采摭诸说,亦间出己见,以补一二。
或诠其文,或逗其意,附以音释,订以异同,图便观览,庶日益日损,而契言外之旨于绝学无忧之地也。
或谓微言隐诀,多寓其间,故以首章有「无为」,在二丹则神气水火也,「虚心实腹」,则炼铅之旨,「用兵善战」,则采铅之方,「冲」字从水从中,乃喻气中真一之水,「三十辐共一毂」,为取五藏各有六气之象及准一月火符之数。
如斯等义,今皆略之(或者盖谓无者地二之火,有者天一之水,故举《潜通诀》云「两无宗,一有灵,化妙难窥」,及以知白守黑为金水之说。然此乃大丹之法,准《易》象法天地,以日魂月魄为药物,则《神农古文龙虎上经》三十六字,西汉淮阳王演《金碧要旨经》、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唐元阳子《金碧潜通诀》等是其法也。如《混元实录》云:「老君先授尹真内外二丹之术,然后告以道德之旨。」则是不以丹术杂于本经明矣。又曰:「三一九思,内修之要也;九丹金液,外炼之极也。」故所授太清诸经则专言金液外炼之事,然与前所举大丹之法亦少异。后辈见其有坛炉鼎灶之设,乃以灵砂金石等为外丹,殊不知后天有质阴杂非类之顽物,服之令人多躁失明,而且不悟其非也。或者又曰:无者神也,有者气也。乃以「有无交入为丹本,隐显相符是水金」,及「黑中有白为丹母,虚心实腹义俱深」,「三十辐兮同一毂」,等诗为證。此虽皆用经中之语以为诀,然其说自成一宗,盖内丹之法也。若尹真所受三一九思等法,虽曰内修之事,然与内丹源流亦自不同。大抵道法经术各有指归,不可以一书而兼尽诸家之义,茍强引而合,皆傅会也。)
何则?
性由自悟,术假师传。
使其果寓微旨,亦必已成之士,口授纤悉,然后无惑,区区纸上,乌足明哉!
况是经标道德之宗,畅无为之旨,高超象外,妙入环中,遽容以他说小数杂之乎!
白乐天云「元元皇帝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亦确论也苏文忠公轼奉诏撰《储祥宫碑》,其大略云:道家者,源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俭慈不争为行,合于《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木公金母之号,太乙紫微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得其本而末自至。)
噫!
修之身,其德真,以至天下,其德乃普,非二本也。
学者果能得一而有以贯通,则所谓杳冥之精,恍惚之妙,实昭然于守中抱一之中,而玄牝之机,橐籥之用,莫非道之所为也,惟深造自得者知之。
淳祐丙午腊月望清源天庆观后学圭山董思靖书。
按:《道德真经集解》卷首,正统道藏本。